生长习性
喜阳、耐寒,耐干旱,忌涝,喜排水良好、肥沃沙质壤土。
分布范围
原产南欧。分布很广。除华南较热地区外,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
栽培技术
繁殖方法
5月间播种于冷床或木箱。种子每克1200粒,发芽率65%。根据气候情况,于第5天或更长一些时间出苗,经移植一次,于8月间定植于露地。
栽培管理
石竹梅是丛生性的多年生草本,一般作为二年生花卉栽培,性喜光,要求栽在阳光充足、土壤肥沃湿润地方。石竹梅的耐寒力很强,在寒冷地略行覆盖也能安全越冬,但须注意防止田鼠噬食其根株。次年在6~7月开花最盛,开过一年花以后,残株便失去保留价值。染色体数是2n=30。应注意的是石竹梅栽在排水不良地点时,易发生白绢病和立枯病。
主要价值
经济用途
石竹属植物,除作花卉栽培外,很多种均可入药。常入药的有石竹(D.chinensis L.)、瞿麦(D.supe-rbus L.)、东北石竹(D.amurensis Jacg.)、东方石竹(D.orientalis Adams)、线叶瞿麦(D.amtifolia Fisch)等。有利尿、降低血压和抑制某些细菌的作用。
植物文化
石竹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,唐代司空曙在《云阳寺石竹花》写道:"一自幽山别,相逢此寺中。高低俱出叶,深浅不分丛。野蝶难争白,庭榴暗让红。谁怜芳最久,春露到秋风。"作者以悠闲的心情描绘出石竹的形态,以蝶、榴显示出石竹的重视。宋代王安石爱慕石竹之美,又怜惜它不被人们所赏识,写下《石竹花二首》,其中之一"春归幽谷始成丛,地面芬敷浅浅红。车马不临谁见赏,可怜亦解度春风"。明《花史》载"石竹花须每年起根分种则茂。"扼要地总绍了石竹宜经常分栽的特征,清《花镜》也提到"枝叶如苕,纤细而青翠。"石竹花虽不是名贵花卉,但五彩缤纷,变化万端,性强劲,耐寒,从暮春季节可开至仲秋。园林中可用于花坛、花境、花台或盆栽。